問:企業如何快速做大規模?
答:不斷借錢。
問:銀行如何快速做大規模?
答:互相拆借。
圖: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(白)、對其他存款性公司負債(橙)。來源:BLOOMBERG
上圖數據來源于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,其中的白線可以簡單理解成銀行借給其他銀行的錢,橙線可以理解成銀行從其他銀行借的錢。兩者之間存在背離,原因是債權科目更大一些,比如債權科目包括對其他銀行的股權投資(負債端在實收資本中反映),再比如債權科目包括政策性金融債發行(負債端在債券發行中反映)。細節不再贅述。
可以看到,銀行間的拆借規模,自2010年開始快速擴張,在2016年見頂,與中國金融體系從自由化到去杠桿的大周期高度吻合。2017年,銀行借給其他銀行的錢,以及銀行從其他銀行借的錢的規模雙雙出現下滑,顯示出銀行業的“瘦身”正在進行中。
圖: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環比(藍)、對其他存款性公司負債環比(橙)。來源:BLOOMBERG
但是如果進一步考察一下過去三年的12月,對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債權和負債科目的環比變化,可以看到有意思的一個細節,就是2017年12月,債權環比的環比增長遠小于負債,這是反直覺的,因為上文提到,債權的科目范圍比負債的范圍要大。
這說明至少在12月,銀行從其他銀行借的錢,基本上沒有再借給同業,那么錢去哪兒了呢?要么補充了本行流動性,要么就是投向了企業貸款等實體融資,這就意味著資金在金融體系中的空轉得到了有效控制,如果這個現象未來持續出現,那么可以視為銀行正在脫虛向實的一個驗證。
圖:銀行實收資本
金融嚴監管的一個核心影響是表外資產回表,回表必然會帶來銀行對資本的需求,2017年12月,銀行資本環比增長1860.5億元,呈現出陡然上升的姿態,預計2018年銀行持續補充資本將成為主流。
2017年12月,M2增速8.2%,又創下歷史新低,2017年全年M2增速基本上都徘徊在低位,M2的計算是來源于“存款性公司概覽”,我們來考察一下推動M2投放的四個渠道,分別是國外凈資產,即外幣流入結匯帶來人民幣投放;對政府債權(凈),即政府存款的吞吐帶來貨幣投放;對非金融部門債權,即銀行對企業和個人貸款帶來貨幣投放;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,即銀行對非銀金融機構融資帶來貨幣投放。
圖:國外凈資產同比(藍)、對政府債權(凈)同比(紅)、對非金融部門債權同比(綠)、對其他金融部門債權同比(紫)
從上圖可以很清晰的看到,2017年M2增速屢創新低的主因是兩個,之一是財政存款的支出比較弱,之二是金融監管加強,銀行通過非銀渠道派生信用的能力大大受限,一個數據印證,是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的“股權及其他投資”持續萎縮。
圖: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:資金運用:股權及其他投資
基于上文的分析,如果說2017年銀行業的主旋律是“監管”和“瘦身”的話,那么站在2018年年初,銀行業已經有了一絲“再起航”的意味,只不過此時的銀行,已經擺脫了過去的同業嵌套模式和資金內部循環,更加注重支持實體。